028-61701133
【聚焦天府】成都温江:向着“国际健康产业高地”乘风破浪

今年8月,姜利正式在温江区安家落户。“成都东辰外国语学校就在三医创新中心旁,小孩9月进东辰读书,把家搬过来,上班和照应小孩两不误。”

姜利是成都医学城“三医创新中心”一、二期开发运营商——成都连康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。2015年,三医创新中心一期建成并招商,从一栋栋空空的物业,迎进一个个从事医学研发的企业和团队,通过5年时间的发展,已有8款药品和医疗器械拿到上市许可,目前有28款在研药械,其中不乏重量级产品: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魏于全院士研发的基因治疗药物、中科院创新药物研究与转化平台研发的小分子化学药、国际领先的希氏异构研发的医学人工智能影像技术和产品……如今,三医创新中心一期已成为省级精准医学孵化中心,五年的辛勤耕耘正在结出硕果。

谈到五年来的快速发展,姜利分析这背后的原因,“2015年是个关键节点,正是在这一年,温江区调整发展方向,将大健康产业作为全域深耕的主导产业并倾全区之力推进。我们踩准了这个节拍,抓住了这个机遇,才有今天的成绩。”

招引破局 搭建平台吸引项目聚集

姜利是个大忙人,这段时间,她正在忙三医创新中心二期招引项目的事。“这让我想起当初三医创新中心一期招商的情景。”姜利说,当时刚刚起步,觉得“好难”。因为三医创新中心地处温江区永宁镇,位于温江、青羊、郫都三地交界处,基础配套薄弱,外部交通条件也不好,企业不愿意到这么偏僻的地方来办公。

2015年,温江区开始全域发展大健康产业,将成都医学城分为A、B两区建设,A区规划建设医药、医疗器械制造4.0工业区;三医创新中心一期所在的B区,则聚焦生物技术、价值医疗、三医+AI。

三医创新中心作为温江区第一个高品质科创空间,温江区各级各部门对其倾注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。“当时,真是举全区之力为我们招引项目。第一个入园项目,就是脱胎于华西药效评价中心的康城生物。”姜利说。

姜利说,“一开始我并不理解为什么会率先引入这个项目,直到这两年,康城生物作为动物实验平台的效应显现,我才越发地懂了。这几年,有大量创新药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临床前的药效评价。康城生物为区域内外的医药企业提供服务,成为发展‘三医’产业重要的技术平台。同时,还吸引了更多医药企业向成都医学城聚集。”

经过五年的招商运营,三医创新中心一期聚集各级各类专业人才180多人,累计注册企业91家,其中博欣检验、华建未来等12家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,金唯科、希氏异构2家企业入选新经济梯度培育库,凯普检验、迪盾生物、康城新创被评选为高新技术企业,已建成符合P2标准的生物实验室11家。

补齐短板 推动产业生态融合发展

2017年,成都市布局规划66个产业功能区,明确以产业功能区推进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革命。作为66个产业功能区之一,成都医学城加快构建产城融合、职住平衡的产业功能区和高效协同、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圈,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。一系列关于产业载体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服配套方面的短板被梳理出来并逐一弥补。

“我现在都还记得那一天,2018年11月30日,绕城高速永宁出口正式打开。当时我们还到现场去见证了历史。”姜利说。绕城高速永宁出口的打开,改善了成都医学城B区的外部交通条件。同年,日月大道改造完成,K5公交快线开通,从金沙公交站出发的快速公交穿过成都医学城B区,在B区上班的员工从此能更便捷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通勤。

同时,加紧建设三医创新中心二期、三期,在建设中注重职住平衡,三期特别设计建造了人才公寓。记者看到,每套房层高4.9米,分上下两层复式结构,上层休息,下层会客,装修布局精致而现代。此外,食堂、特色餐厅、超市、咖啡厅、健身房……各种生活配套设施应有尽有,为“三医”人才提供了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。

五年来,温江区给予了三医创新中心的企业大力支持。对研发团队来说,这是不折不扣的“雪中送炭”。在政策供给和保姆式服务下,研发团队度过了艰难的初创期,“像我们孵化的德信安创新医疗公司,研发的医疗器械在拿到国家三类器械认证后,已经在成都医学城A区租赁工业厂房生产,顺利完成从研发到生产的转化,一年的销售额达到两个亿。”姜利说。

能级提升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

2020年6月30日,电子科技大学“三医+AI”科技园在成都医学城动工建设,重点聚焦“三医”+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关键性、前瞻性技术。校地携手,温江在“三医融合+大数据/AI”上的谋划有了雄厚的科技助力。

好消息接踵而至,成都医学城被纳入中国西部(成都)科学城“一核四区”规划布局,作为生命科学创新区的B区,使成都医学城一举迈入国家级园区行列,整体抬升了温江的战略位势和发展能级。

姜利参加了9月24日举行的温江区科技创新大会,她备受鼓舞,“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,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,其中包括打造全国一流的科创载体集群,打造‘体系最全、功能最优、全国一流、温江独有’的功能服务体系。我们作为科创空间的运营者,将更加努力,让创新团队享受到更多专业化服务,为温江构建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‘想进来、宜生存、离不开’的创新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

实事说话

“三医+大数据/AI”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温江高质量发展

2015年,温江区提出以医学为“创新中心”、医药为“价值中心”、医疗为“需求中心”的“三医融合”发展理念,在原有的多元产业基础上,转而将大健康产业作为全域深耕的主导产业,确立了以“三医两养一高地”为特色的产业定位。

2018年初,温江邀请国际知名智库波士顿咨询公司(BCG)协助编制了《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规划》,将温江“三医融合”理念再次升级,围绕生物技术、医疗人工智能、价值医疗、全程健康、医药工业4.0全球健康产业五大发展趋势,确立了生物药、高端药械等8个产业门类17个重点细分领域,打造“三医+”产业体系。

温江区把产业功能区建设作为重塑温江经济地理、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,立足“南城北林”空间格局,按照全域产业功能区布局,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,纵深推进“五个之城”建设。

目前,温江升级打造“三医+大数据/AI”现代产业体系,已建成创新载体149万平方米,入驻医药健康企业443家,聚集了药明康德、科伦、百利、海思科、百裕、博奥生物等龙头企业。区内拥有19所大中专院校、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72家省部级以上研发机构,20余万科技创新人才。

随着头部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,以及各类机构纷至沓来,温江区“三医”产业已基本形成精细化分工协作。从药物发现、临床前研究、临床研究、合同外包生产、评审认证,产业链条的逐步完善,使得技术孵化和产品上市的效率日益提升。

在温江,既能看到前景,也能看到风景。45.1%绿化覆盖率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.58平方米,北部167平方公里的生态园林面积更是纽约中央公园的50倍。“三大民生品牌”的打造,温江区如今拥有新光天地、伊藤洋华堂、家乐福、永辉超市等构成的百亿级光华商圈,拥有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、东辰外国语学校、北京二十一世纪学校等富集的教育资源,拥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温江院区、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等多所医疗机构,服务配套的不断完善,使温江更加宜居。

今天的温江,经济实力明显增强,GDP即将迈过600亿元大关,连续8年获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;经济发展质效明显提高,医药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连续三年保持25%以上增长;最近三年,温江区累计签约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155个、总投资1594亿元。一座“国际健康产业高地,西部创新公园城市”正筑势成景。

“十四五”即将到来,温江区将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、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、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、纳入中国西部(成都)科学城等战略机遇,向新的五年进发!

记者手记

“十年磨一剑”的战略定力

去年,随着生产基因工程小鼠的集萃药康的落户,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史培良带着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举家迁到温江,“在温江的三医产业链条上,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”

生物制药是一个周期长、风险高、投入大的创新过程,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需要一种长期的战略定力。

五年前,温江立下“十年磨一剑”的志向。五年来,从深度谋划到全面实践、从招引破局到集群成势、从壮大规模到完善生态,产业功能区建设思路日渐清晰,产业发展态势蓬勃向好。

也许一开始是受资源条件制约,索性选择一个产业方向做深做精,而到今天看来,“三医”产业包罗万象,多达130个学科的产业链条、飞速发展的生物技术,足够花一个五年、两个五年,甚至更多的五年去经营,去深耕。

下一个五年,随着众多新建、在建项目效益展现,温江将向产业生态圈繁荣、创新要素齐聚并实现市场化配置的产业新城迈进。

大健康产业的发展,不仅为人民群众谋得更多福利,也为温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:高端项目纷纷入驻,高智人才纷至沓来,产业生态在变,发展动能在变,城市面貌在变,人才结构在变。

让我们期待下一个五年!

文章来源:学习强国平台


11